汉世祖 第195节
  发配!在史弘肇看来,朔方之委任,虽为一方节镇,实无异于流放。
  以心情不好的缘故,史弘肇这一路行来,都冷着一张脸,给人一种煞气冲天的感觉。终于,在正午暂歇之时,爆发了出来,嘴里骂咧个不停:
  “西京那帮人,此番恐怕得意了,老夫终于被他们赶走了!早知如此,我当初下手就该再狠点!”
  “天子难道就任由那干文臣笔吏摆弄,洛阳一干无兵无权的勋官旧臣,有什么好忌惮的?那个范质,不过一前朝遗臣,我掌兵权时,他算个什么人物?洛阳我有拿他家的地,收他家的佃民?”
  “我在西京这些年,为朝廷缴了多少田,籍登多少民,输送多少钱粮,这些朝廷看不到吗?”
  “那个景范,不过一屯田吏罢了,治不了勋贵,抑不了豪强。我将洛阳整治得差不多了,他来坐享其成,天下有这等好事。他一上任,给那些勋旧施些恩,给些好处,只怕那些人都得捧着他了……”
  在任洛阳近三年,史弘肇还是有些长进的,脾性虽没什么改善,但这政治头脑还是开了点窍的。
  史弘肇这边大喷口水,身边的随从都闷头干着自己的事,照顾马畜,进食饮水,不敢搭话。
  发泄过后,史弘肇摇了摇头,那张粗粝的面容有所缓和,自哂道:“史某何来的这颇多的啰唣,事已至此,作此妇人埋怨,传出去,徒惹人笑!”
  “你们给本公记住,我方才所说,不准外泄!”几乎扯着嗓子,史弘肇朝左右部曲吩咐着。
  “是!”就近几人,答应地很快。
  情绪平复下来,史弘肇臂夹头盔,吃着干粮,嘴里感慨道:“史某本为大将,而今重赴边关,御寇戍城,也算得其所。罢了,就当为先帝守卫江山,报其知遇之恩吧……”
  史弘肇,似乎看开了的样子。不过,重新穿上这沉重的甲胄,披上征袍,跨上战马,整个人的神经似乎是放松了一些。
  坐在一块青石上,看着道间行人负重而走,望着远处,两山相对如阙,阙口有一集市,即便隔得甚远,也能听到些喧嚣声,那是些和平安宁之声。
  在任期间,对于洛阳周边,尤其东、北方向的广大区域,史弘肇是巡视了不少的,基本上,是冲着西京豪贵们的土地、庄园、丁口去的。对于洛阳以西,倒是没怎么来过。
  “佐吏,前面是什么地方?”史弘肇问道。
  一名自感前途渺茫的卑微书吏,赶忙凑上来,禀道:“前面两山,东青龙,西凤凰,口下为阙口市,当东西走道,这两年新兴起的集市,周边十数里乡民逢期往来易货!”
  “哈哈!”闻言,史弘肇却乐了:“都说我史弘肇扰民害民,这乡里小民,不是乐业安居吗?”
  小吏默然,这等事情,可轮不到他这一小人物评论。
  春来之阳,和煦温暖,照在身上很舒适,史弘肇又叹道:“马上就是上元节了,老夫却还要奔走向西……”
  就在郑国公时不时冒出一句抱怨之时,自东边奔来一小队骑士,领头的是一名绿袍官员,青俊有神。
  “东京来的禁军!”以史弘肇的眼力,一下子就看出了骑士的来历。
  来者瞧见了史弘肇这一大行人,径直转向而来,目的显然是他:“敢问是朔方节度使郑公吗?”
  “本帅在此,你是何人?”动都没动弹一下,史弘肇撇着年轻的绿袍官员,轻蔑地问道。
  领头的官员下得马来,注意到史弘肇倨傲之状,眉宇少露不愉,拱手应道:“下官乃殿中拾遗王著,特奉陛下之命,前来为郑国公送行!”
  “郑国公不愧雷厉风行之人,动作好快,下官是连追上百里,到这新安境内,方才赶上!”王著不卑不亢地说道。
  既是天子来使,史弘肇坐姿端正了些,也仅此而已,道:“本帅得给别人让位置呐!没想到,天子还记得老臣,说吧,陛下遣你来干什么?”
  王著自袍袖中掏出一封诏书,双手递与史弘肇,说道:“这是陛下给郑公的密诏!”
  见状,史弘肇这才站了起来,单手接过。
  但见其态度,分明是蔑视君威之举,与他在东京所见群臣对天子的敬畏,简直天差地别。心中有气,却也不敢朝史弘肇发。
  在史弘肇打开诏书阅读之际,心中惦念着刘承祐的叮嘱,王著上前,缓缓道来:“下官临行之前,陛下曾有叮嘱,让下官告知郑公。”
  史弘肇将密诏收起,脸上增添了些思索,听其言,虎目瞪着王著,问:“天子还有什么话,你且说来!”
  “陛下说,他知道此次郑公受委屈了,你有大功于朝廷,在西京所为,都是为国家考虑,有利于朝廷的统治。手段或许过激,行事失当,也是可以谅解的。”
  “移镇灵州,实乃西京勋贵群起蜂拥,欲究汝责,国家广大,事务繁杂,治国需以疏导,需要妥协。所谓积毁销骨,让你去灵州,也算是一种保护。”
  “陛下知郑公振奋于军伍,颇善治军,功能也当用于边塞。时下西北杂胡生乱,正当用武之时,请郑公先耐其苦,日后寻机,再调回朝廷。”
  “家中之事,郑公且无忧,陛下已着官服,善加恩养。汝子德珫,是个人才,品行忠正,知郓州,已然前往须城上任!”
  听王著这一席话,史弘肇态度才端正了些,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诏书,拱手朝东面深揖。
  直起身体,便朝王著道:“你回去告诉天子,就说他的心意本帅知晓了,请他放心,朔方的那些杂胡,本帅定然帮他镇压了!”
  “另外,过几日便是上元节,陛下命下官给郑公带了些礼物!”说着,王著一招手,让随行将士奉上:“来人,将陛下所赐礼物带上来!”
  “臣谢恩!”
  等送走了史弘肇,王著方才带着卫士,折返东还。骑在马上,轻摇其头,嘀咕道:“早闻郑公骄横难制,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本官人微职低,却也是天使,如此轻视。接受诏制,如此无礼。长此以往,君威何在,国威何在?”
  “本官回朝,定要将此情况,据实上奏!”王著暗暗决心。
  “王拾遗,我们下一步如何,回东京吗?”随行的禁军什长问道。
  “不,去西京!”王著望着东面,说道:“陛下尚有谕命,告与留守景范。”
  这景范,比起史弘肇,当好打交道吧。不顾疲惫,策马疾奔间,王著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念头。
  方才史弘肇的表现,让这个年轻的天子近臣触动很大,陛下如今看起来乾纲独揽,但地方上,不知君臣礼仪,轻视天子权威者,仍旧不少。这唐末三代以来,皇权不振的现状,犹待改善。
  第29章 独眠孤馆
  进入初春的南国,复苏之风温养大地,作为江东地区最为繁华的都邑,金陵已提前从寒冬中恢复过来。
  勾连城池内外的渠水缓缓涌动,一群白鸭扑蹼而动,在主人家的池塘里嬉戏觅食,嘎嘎作响。隔着水栅,是络绎不绝的诸类南船,负重不一,穿梭于市坊。
  站在宾馆的阁楼上,凭栏而眺,陶谷很有派头地捋着他的胡须,暗暗对比着东京与金陵。在陶谷看来,论市井之繁荣,物产之丰富,当下的东京还比不上金陵,至于百姓的生活水平则更加比不上了。
  陶谷打心里,羡慕金陵之繁盛,风光之秀丽,还有美人之娉婷。当然,那是一种带有征服欲与破坏欲的羡慕,身为大汉天子的近臣,陶谷还是牢记自己的身份,屁股还不会歪。
  独坐席案,命人馆吏奉上茶具,准备好炭火,把唐主李璟所赐良茶取出来……召来随使,自己动手,两人对坐而品,两三壶浓茶,变为淡水,这时间也就磨过去了。
  “冬去春来,客居孤馆,清茶淡饮,这般日子,不知还要多久呐……”陶谷忍不住感慨道,面上尽显乏味。
  随使在旁闻言,不由拱手请教道:“陶公,我们南来金陵,已有月余,使节诏命,既已达成,为何还于此逗留?”
  陶谷秘受之机命,可不一个随使小吏知道的,见其问起,陶谷摇摇头,道:“老夫自是有难言之苦衷啊!”
  “莫非,朝廷另有机宜秘授?”随使问道。
  陶谷竖起手指,朝他点了几下,以一种警告的语气说道:“你既有所猜测,需知有些事情,不当多问!”
  “是!下官多嘴了!只是……”见状,随使面露迟疑。
  “只是什么?”陶谷有些疑惑。
  “只是下官风闻,金陵坊间,近来都在议论,我朝欲与南唐联合,共分马楚之事……”
  “什么!”陶谷惊了,有点不可置信:“朝廷秘事,竟已泄露至民间?”
  “仅盯着伪唐君臣之间,却未顾及市井!”想了想,陶谷恍过神,先是摇头,旋即大笑:“伪唐君臣如此不密,军国大事,议至民间,岂是我朝对手?”
  自从去岁冬,出使金陵,已有一月,正常的礼节往来,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当然,作为重点的“分楚之议”,自陶谷提出之后,便没个结果了……
  陶谷原想,南唐君臣,或会动心,或会拒绝,或者会迟疑,却没想到能纠结这么久,还没议出个结果,以答复北汉。
  如此,反倒苦了陶谷了,整日闲居宾馆,饮酒品茶。秦淮的青楼楚馆,对他的吸引依旧,只是碍于临行前天子的那番“闲谈”,让他脑子里始终绷着根线,不敢恣意。
  这般下来,愈感日子难熬,没有红袖添香,作诗填词都甚觉乏味。也就只有在唐主几次相召进宫宴请之时,他才能借机稍微感受一下南唐宫廷奢靡享受。
  “哎……一直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得再求见唐主!”陶谷道。
  言罢,沉默起来,神情疑虑,似在琢磨起接下来的打算。
  这个时候,随使却带着一点讨好的笑容,问道:“陶公,此间宾驿,甚是无趣,要不要下官小作安排,以作娱情?”
  对于陶谷的某些习性,随使还是有所耳闻的。
  “嗯?”陶谷闻言,精神一振,注意到其人有些谄媚的笑容,有所意动,但一咬牙,还是连连摆手:“不!不!不!”
  忍住冲动,重重地叹了口气,让随使退去。命驿吏上酒,自斟自饮,至微醺,取来笔墨,晃晃悠悠地走至边上,于房内墙壁上提笔写下:西川狗,百姓眼,马包儿,御厨饭……
  在陶谷于馆驿饥渴难耐,坐立难定之时,金陵宫城,后宫殿中,一场宫廷御宴,已至尾声。歌舞笙箫,推杯换盏,好不快活。
  兴致一来,便有人重提旧事。吃饱喝足,是该议一议国事了。
  君臣聚宴,饮酒作诗,李璟始终兴趣盎然,提及近来让他犹豫之事,不由叹了口气。重重地咳嗽一声,将几名臣子有些散乱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问道:“诸卿,北汉所议,已经拖了许久了,总要给个回复,大唐究竟当作何决策?”
  而伪唐君臣,也就此事,进行过几次讨论了,一如往常,分为两派,北来士人集团与江淮官僚集团。只是这一回,向来主“进取”的北人集团支持拒绝,南人却主张同意,趁机拿下湖南。
  此时,李璟一开口,韩熙载站了出来,没喝多少酒,两眼清明,朗声道:“陛下,北汉虎狼之国,突出此议,必然动机不纯,包藏祸心,与之相谋,无异于与虎谋皮,万望陛下慎重!”
  向来主张积极进取的北方士人领袖韩熙载,此番却极力劝阻南唐动兵,还是很出人意料的。在陶谷初来提此议时,便首发反对,态度坚决,秉其意志,与朝臣相争,激烈的争执都有几次了。
  而果然,其言落,重回南唐中枢拜相的冯延巳站了出来,瞥了韩熙载一眼,淡淡道:“韩侍郎屡出此言,那便请说明,北汉动机如何之不纯,包藏何等祸心?”
  韩熙载虽则有意识,有危机感,但真让他直言北汉意图何在,也不好乱猜。
  正欲转个弯子劝解,却闻冯延巳继续道,言语间已带有讥讽:“几年前,韩侍郎还极力主张对外扩展,开疆辟土,整日以北伐中原,还都长安为志?如今却是怎么了,莫非志消气短了?马楚生乱,偌大一片土地,就在大唐嘴边,张口即食,却如此胆怯,实令人不齿呐!”
  被这般讥讽,以韩熙载的傲气,顿时心生怒意。不过被他生生忍住了,不与冯延巳强辩,朝向李璟,言辞恳切道:“陛下,臣一己之志气是小,大唐社稷安危是大啊。兵者国之大事,事关存亡生死。闽地至今未定,吴越又时于背后袭扰,岂可再贸然插手湖南。北汉既提此议,必然着重关注,在其虎视之下,大唐岂能轻易吃下?”
  “呵呵……”冯延巳笑了:“在老夫看来,韩侍郎这是长北汉志气,而灭我大唐威风啊!自前次出使以来,似乎就时时畏惧北汉呐!”
  “陛下!”冯延巳郑重朝李璟一礼:“马氏兄弟内乱之后,国力大减,民弱兵疲,而马希萼夺位以来,骄奢淫逸,政乱令昏,寡恩于下,既惹民怨,且失兵心,已是速亡之国。大唐拥兵十万,近在咫尺,纵无北汉倡议,臣等也欲建议陛下出击,一举夺下楚地!”
  “韩侍郎所虑,不过北汉藏有阴谋!”说着,冯延巳瞥了韩熙载一眼,继续道:“然而,臣等以为,不管北汉对湖南又何等谋算,其毕竟远在中原,相隔于荆南三州。其动兵,为劳师远征,我大军在南,轻易可制之。北汉在澧州仅屯两千兵马,便足见其心虚。以臣料来,北汉出此议,只怕是想借我大唐之力灭楚,而后趁机分一杯羹!”
  “臣以为,如能应其邀,尽取楚地,就算分他些许州县,最终也是我口中之食,何以惧之?”
  “请陛下万勿错此良机!”
  听完,韩、冯二人的话,李璟又一次陷入了纠结之中,看看冯延巳,瞧瞧韩熙载。
  “陛下,千万慎重啊!”
  “陛下,机不可失啊!”
  良久,李璟突然问道:“汉使陶谷呢?”
  提及此,冯延巳笑了,应道:“据闻,那陶谷,客居宾馆,正自难熬呐!”
  李璟对冯延巳说道:“冯延卿,劳你私下设宴,请那陶谷一叙,再探探此人的口风!”
  “遵命!”冯延巳赶紧应道。
  在边上,见李璟委冯延巳,韩熙载心中顿生不妙之感。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