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2)
正是因为大明两百万军队除了北部兵屯因为天气原因还需要国家的供给,基本都可以维持住自给自足,大明的朝廷如今才能够空出手来发展各地建设。
譬如在奢香抵京后,洪武帝在惩治了马晔后大手一挥,发了一笔钱让她联合当地开山凿石修建贵州、云南和中原的联合驿道,加强多民沟通的同时避免政令不通导致的误会。
同时,洪武帝还将大孙子整理后的书册也送了一堆过去,甚至财大气粗得给云南送了一整套的印刷模板,令在云南驻扎的布政使司在当地印书以开民智。
这一桩桩哪个不是在烧钱。
但当地人会觉得不愉快吗?不会。
因为他们虽然缴纳赋税,但是老百姓会在心中谋算,他们缴纳的钱远远低于如今得到的实惠,而且他们可以感觉到此番举动后在未来有更多的好处,如此方才有幸福产生。
除却少数圣人,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来源都是因为付出就有收获,而付出远远小于收获,那更是狂喜。
民与国,便如光和尘一般,和其光,同其尘,令双方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此为大善。
木白如此说道,顿了顿,他发现自己好像还是偏题了,于是又提了一句:皇祖父,孙儿以为要考验官员是否为官之善,只需要发下嘉奖即可。
洪武帝微微挑眉,就听他大孙子有些狡黠得笑了:我们不妨派遣官员到地方表扬其廉政,然后观察民众们的表现,民众若是与有荣焉,其便是好官,若是露出不屑或是麻木神色,其定有问题,可深入调查。
水暖鸭知,官当的好不好,没有人比民众更清楚了。
洪武帝沉吟片刻,点头: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十七年,九月,使者携带洪武帝亲笔廉政诰于个州县游走,锦衣卫护送随行,此举激励基层官员无数,也抓出了当地为官不仁者若干。
当这些都没有在朝堂中掀起什么波浪来,因为整个朝堂都被另一条谕令掀翻了。
洪武十七年,十月一日,洪武帝于奉天殿立皇长孙为皇太孙。
第126章
太者,大中之大也。
但凡称呼里加了这个字的,都是辈分中最大的。
太子是如此,太孙也是如此。
皇长孙虽也是独一无二,但并非无可取代,万一他夭折了,那么次子朱允炆自动顶上。但皇太孙就不一样了。
皇太孙算是一个荣誉头衔,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明确定下的皇位第二继承人。原本如果太子在即位前出了意外,那么皇位还有可能根据父传子的规矩传回太子的几个弟弟手中,但现在就算太子没有继位,皇长孙也是妥妥的下一任皇帝。
虽然明确了帝位传承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洪武帝此举还是引起了朝堂上的轩然大波。
原因很简单,皇太孙年龄太小了。
并不是说他们对木小白有什么意见,而是不少人觉得太子如今刚过而立,身体康健,没有必要将皇长孙推出来,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好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新上任的太子太师,主要承担教育皇长孙任务的王袆老先生倒是没有发表意见,在有心人士找上门的时候,他只是意味深长得说了一句这对皇太孙来说是件好事,随即便闭口不谈。
一些老臣简直崩溃,对一个才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被早早立成靶子怎么会是好事?
于皇长孙,群臣是将其看作孩子,调皮捣蛋些也不算什么,但是对皇太孙,则是被当做帝国继承人来看的,御史完全可以对其开启挑剔模式。
哪个孩子愿意生活在这种处处被挑刺的环境中啊?就算是圣人也受不了这么紧迫盯人的,如此下去万一把孩子逼坏了怎么办?
王袆摸摸胡子,拍了拍这位真心实意为皇长孙担忧的臣子,表示你说的都没错,但问题是皇长孙是不正常人啊。
就像是豆芽需要压力才能长得粗壮多汁一样,面对学习能力强悍却总想着摸鱼往校场跑的皇孙殿下,也需要给予一点压力。让他再这么肆意生长的话,指不定哪天一个没看住就蹿天入海了。
于是,在洪武帝的坚持和太子的支持下,朝中反对之音渐消,只是表面波浪虽平,底下却出现了一波暗涌。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少见得并未多说什么,甚至都没派出锦衣卫调查。
其不做追究的姿态让不少臣子心中略紧,立刻缩回了试探的爪子,安安分分得继续两点一线的生活。
什么酒楼茶社朋友家中一概不去,太容易让人生出误会了,下班一起走走?不不不,大家保持友善的同事关系就行了,私底下还是算了。
一时间,京中官员作风大改,搞得服务性行业的老板们纷纷有些稀奇,这些官老爷是改了性吗?这些日子他们可是请了《三国》的原作者来签售哎,之前不是一个个都预约了吗?怎么都派小厮来啦?
嘘!低调低调,最近大家都缩着尾巴过日子呢!禁娱懂不懂!
然而就在这种见偶像也要偷偷摸摸的氛围中,罪魁祸首木小白倒是大摇大摆领着弟弟走到了大街上,他一手提着一套书,在众人这小孩力气好大啊!的目光注视下跑去让罗老先生签字。
罗贯中一边在书册上落下了【洪武十七年于应天枫落时】的印戳后写下自己的名字,一边悄悄问道:殿下,您不是已经有签名本了吗?
木白指了指他手里的印戳:但是那个没有这个章啊!
作为出版社的幕后boss,木白早早就准备好了各种精装版典藏版让罗贯中签字后放在皇家图书馆里(ps:现在这套书在朱元璋案头),但是人嘛,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集癖。尤其是印戳这种东西,没有集齐感觉就损失了一个亿有没有!
不过这次活动也是木小白的苦中作乐了。
他被告知升职的时间和群臣差不多,偌大一个皇宫,没有半点真情,也没有人预先告诉他这个消息,木白简直是被逼上梁山的,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跑了。
在仪式之后,木白去皇家藏书室里翻找了半天,随后一脸苦大仇深得发现,皇太孙这个职业不光是他所在的春秋时代,在后世也是苦逼度max的身份。其实在大一统王朝,且经汉武帝加工后的儒学成为市场主流之后,太子这个身份和天子一样都成为了比较有保障的职业,比起春秋时期太子不值钱,动不动就被废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但太孙这个职业就惨多了。
毕竟皇帝和太孙之间差了两辈人,除非真的哪个倒霉王朝十年死一个,一般差距都在三四十年之间。
历史上立太孙的机会并不多,总共也就十来个,但这十来人中安安稳稳坐上帝位的一个都没有!!
不是小时候夭折就是被抢了皇位,哪怕坐上帝位的也是三两天就被拽下来了,天哪,这全军覆没的百分百死亡率是怎么回事?
就概率来说,太孙的出局率还要高于太子,这职业未免也太高危了吧!兢兢业业大半辈子当个活靶子,然后就在看到黎明的时候翘辫子,这是什么人间疾苦!
不过木小白没能在这上头纠结很久,作为大明第一个皇太孙,洪武帝给大孙子开启了一个意外惊喜他有了上朝议政的权利,当然,早期肯定还是以旁听为主。
这惊喜谁爱要谁要!反正我不要!
然而,在朱标欣慰又期待的眼神中,天还没亮的大清早,起得比鸡早的木白还是木着脸穿上了特别给皇太孙定制的皮弁服,随后和父亲一起踩着天边的一抹鱼肚白踏入了奉天殿。
此刻洪武帝还没有来,木小白仗着身高优势,有幸观赏到了诸位臣子没有睡醒的一张张大脸,当然,在听到内侍报太子太孙到的时候,他们面上的表情立刻就收拾了起来,一秒变脸成了朝气蓬勃的模样。
朱标的人缘很好,在自文武间穿行而过时,无论左右都有许多人和他问好,连带着第一次上朝的皇太孙也得到了不少问候,更有亲太子一脉的分享了自家喜事,并且热情邀请太子父子到家里来共飨一下。
不知道这些人从哪儿得到了错误讯息,这些人还用家里的各种小动物为由来邀请小皇孙,木白只听了两耳朵,就发现大明建国初的这些臣子们养宠物到底有多猛。
牛马是标配,虎豹不稀奇,家大业大的连大象都能养几头,也不怕被吃穷。考虑到这大象还是洪武帝赐下的,木白真的很担心这位笑得很憨厚的臣子的家底。
路过人群最前时,木白和一双黝黑却透着温润的眼眸对上了,他好奇抬眼,对上了一张线条很是柔和的脸庞。
此人头戴八梁冠,配笼中貂蝉,头顶立笔,身着赤罗衣,正是大明公服打扮,他便是打得北元朝廷闻风丧胆的魏国公徐达。
别看这位上了战场一往无前,在平日里此人性格温和寡言,是武将中少见的平和脾气。
可能也正是因为性格使然,徐达领兵稳扎稳打,是草原上游击部队最讨厌的风格。
但此刻,这位打得草原人就差和老前辈匈奴一样,雕个徐达木像冲着它射箭锻炼胆气的猛将却面色蜡黄,周身都透着股不健康的气息。
让人一眼看出其身体状况一定是出了问题。
太子适时停下了脚步,一脸担忧得看着徐达:少傅身子可还好?若是实在不适,不妨告假好生调养。
谢殿下关心。身领太子少傅一职的徐达拱手作揖。和他的相貌一样,这位大明第一猛将也有着如流水般的和煦嗓音:臣此乃旧疾复发,已经用了汤药,无碍的。
孤观少傅面色着实不佳,朱标微微蹙眉,上下打量徐达,随即一挥手:下朝之后孤让太医去府上给少傅看看,太医院此次聘用了几位苗医,又引入了云南药材,如今其疗效很是不错,少傅既是旧疾,便说明以往的治法无用,不妨试试如今的。
臣谢太子隆恩。徐达闻言不再推辞,满脸感动得躬身作揖,被朱标稳稳扶助,朱标正要再说什么,就听闻内侍禀陛下驾到,于是带着木白快步走到人群最前,躬身以待。
已经磨叽了这么久,太阳也不过是刚刚跃出了地平线,洪武帝的御驾是踩着第一抹朝阳出现在奉天门的。
御门听政这种放在前朝一月一次都能说皇帝勤勉的朝议制度在大明是全年无休,面对面奏议的确可以提高处理效率,也能够帮助逻辑清晰沟通能力高的官员在帝王面前露脸。
在信息来源有限的时代,这样的露面机会对官员来说弥足珍贵。
但对于已经混到高层的官员和参与到朝政的皇室成员来说,这就是折磨了。
洪武以前的寻常朝会一般是七八点开始办公,晚的九点上班也不是没有,但到了洪武帝这儿,大家上班的时间一下子变成了五六点,考虑到交通因素,不少官员凌晨就得起床。
作为朱元璋疼爱的小孙孙,木白不需要和文武大臣一样站在台下,而是可以和父亲一起站在洪武帝御座之后,居高临下得迎接群臣朝拜。
奉天殿前庭,以汉白玉铺就的露天场地上很快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之声借由房屋和围墙精妙设计的扩音直冲云霄。
众卿平身。洪武帝手一抬,开场便关心了几个曾经告过病假的臣子,在谈到徐达的时候,朱标侧跨一步,将今日会派太医去问诊的事情说了,朱元璋顿时满意点头,还宽慰徐达道:如今太医院几个院士医术很是了得,朕听闻他们正在修正药方,以添入效果更佳的云南药。
对了,这次云南还送上了有化瘀之效的三七,天德啊,你身上那个疽疮就是瘀气太重,这药正好能治你的病,还是太子想的周到,是该让他们早些给你看看。
徐达闻言出列,冲着洪武帝的方向恭敬一拜:臣谢陛下隆恩,谢太子关怀。
哎,你就是太多礼了,朱元璋摆摆手,换了一个轻松点的姿势你可是太子的先生,他关心你是应该的行行行,你快站回去,别再谢礼了,这都没完没了了。
躬身到一半的徐达坚持将礼做完,然后恭敬回到了自己的队列,一大早的君臣相得显然让洪武帝心情不错,加上背后又多了一个劳动力(划掉),他更是神采飞扬。
有什么禀奏的,快些出来。
第一个出列的是兵部的一位侍郎,他送上的议题让洪武帝眉毛一挑,嘴角一撇,心情立刻直线下坠:又是这帮子倭人。
是的,木白上朝第一天面对的第一个议题便是关于日本倭寇的问题。
洪武十六年的时候,由于大明曾经派遣使者严重警告过日本的北朝首领,去年一年大明的东部海岸太平了整整一年。但自今年入夏,海岸线便又有些死灰复燃的意思。
根据大臣们的调查,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南朝无力抵抗北朝,南朝皇帝意图向北朝递交投降书,归还三神器,日本即将南北统一。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也不愿意让日本正统之位灭亡的臣子意图抗战到底。
虽然勇气可嘉,但打仗这种烧钱的事情并不是随便谁想来就能来的,于是他们就只能重新干起了老本行。
以上讯息来自于日本的北朝实际首领足利义满,在察觉到南朝海盗动向的时候,足利义满就已经派出水军狙击。
但日本倭寇机动性太强,这些要钱不要命的人捧着木板就敢下水,而且对于南方海域,北方的势力尚且不够,多少有了点漏网之鱼,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激怒大明的足利义满立刻写出了书信并且派人送往大明的使馆解释。
考虑到他应该是为此次事件负责的人,所以不能排除这是他自我辩解的可能性。派驻在日本的方克勤是如此评价的。
照他这么说,等到能够一统南北,就能管住这些倭寇了?洪武帝冷哼一声,将足利义满的书信合起来丢到一边:回信,说朕不想再对同样的问题多做纠结,日本如果自己管不好那些人就别管了,别怪朕丑话没说在前头。
这就是著名的勿谓言之不预也吗?
木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爷爷的这个意思就是要是日本再来几个倭寇大明就出兵?既然出兵的话那他也能跟着一起啊!
木白已经查过资料了,老朱家的皇子们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都会去战场上溜达一下,他马上就要到年龄啦!!
作者有话要说:爷爷:你在想屁吃。
爷爷:关键时候爷爷要自己上场,你就待在家里守着后方。
爷爷:这才是孙子的真正用处昂哈哈哈!!
第127章
着汤和巡视沿海诸城,朱元璋仿佛没有感觉到身后蓦然生出的蠢蠢欲动的气息,也并不知道孙子在打什么歪主意,思考了片刻后吩咐道:让他带着之前那些在洪泽湖演练的水军也动一动,到海上走走,下次再有贼倭入境,也可以去海上练练手。
譬如在奢香抵京后,洪武帝在惩治了马晔后大手一挥,发了一笔钱让她联合当地开山凿石修建贵州、云南和中原的联合驿道,加强多民沟通的同时避免政令不通导致的误会。
同时,洪武帝还将大孙子整理后的书册也送了一堆过去,甚至财大气粗得给云南送了一整套的印刷模板,令在云南驻扎的布政使司在当地印书以开民智。
这一桩桩哪个不是在烧钱。
但当地人会觉得不愉快吗?不会。
因为他们虽然缴纳赋税,但是老百姓会在心中谋算,他们缴纳的钱远远低于如今得到的实惠,而且他们可以感觉到此番举动后在未来有更多的好处,如此方才有幸福产生。
除却少数圣人,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来源都是因为付出就有收获,而付出远远小于收获,那更是狂喜。
民与国,便如光和尘一般,和其光,同其尘,令双方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如此为大善。
木白如此说道,顿了顿,他发现自己好像还是偏题了,于是又提了一句:皇祖父,孙儿以为要考验官员是否为官之善,只需要发下嘉奖即可。
洪武帝微微挑眉,就听他大孙子有些狡黠得笑了:我们不妨派遣官员到地方表扬其廉政,然后观察民众们的表现,民众若是与有荣焉,其便是好官,若是露出不屑或是麻木神色,其定有问题,可深入调查。
水暖鸭知,官当的好不好,没有人比民众更清楚了。
洪武帝沉吟片刻,点头:也不妨是个好主意。
十七年,九月,使者携带洪武帝亲笔廉政诰于个州县游走,锦衣卫护送随行,此举激励基层官员无数,也抓出了当地为官不仁者若干。
当这些都没有在朝堂中掀起什么波浪来,因为整个朝堂都被另一条谕令掀翻了。
洪武十七年,十月一日,洪武帝于奉天殿立皇长孙为皇太孙。
第126章
太者,大中之大也。
但凡称呼里加了这个字的,都是辈分中最大的。
太子是如此,太孙也是如此。
皇长孙虽也是独一无二,但并非无可取代,万一他夭折了,那么次子朱允炆自动顶上。但皇太孙就不一样了。
皇太孙算是一个荣誉头衔,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明确定下的皇位第二继承人。原本如果太子在即位前出了意外,那么皇位还有可能根据父传子的规矩传回太子的几个弟弟手中,但现在就算太子没有继位,皇长孙也是妥妥的下一任皇帝。
虽然明确了帝位传承对于国家而言是一件好事,但是洪武帝此举还是引起了朝堂上的轩然大波。
原因很简单,皇太孙年龄太小了。
并不是说他们对木小白有什么意见,而是不少人觉得太子如今刚过而立,身体康健,没有必要将皇长孙推出来,这样对孩子的教育也没有好处。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新上任的太子太师,主要承担教育皇长孙任务的王袆老先生倒是没有发表意见,在有心人士找上门的时候,他只是意味深长得说了一句这对皇太孙来说是件好事,随即便闭口不谈。
一些老臣简直崩溃,对一个才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被早早立成靶子怎么会是好事?
于皇长孙,群臣是将其看作孩子,调皮捣蛋些也不算什么,但是对皇太孙,则是被当做帝国继承人来看的,御史完全可以对其开启挑剔模式。
哪个孩子愿意生活在这种处处被挑刺的环境中啊?就算是圣人也受不了这么紧迫盯人的,如此下去万一把孩子逼坏了怎么办?
王袆摸摸胡子,拍了拍这位真心实意为皇长孙担忧的臣子,表示你说的都没错,但问题是皇长孙是不正常人啊。
就像是豆芽需要压力才能长得粗壮多汁一样,面对学习能力强悍却总想着摸鱼往校场跑的皇孙殿下,也需要给予一点压力。让他再这么肆意生长的话,指不定哪天一个没看住就蹿天入海了。
于是,在洪武帝的坚持和太子的支持下,朝中反对之音渐消,只是表面波浪虽平,底下却出现了一波暗涌。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中,少见得并未多说什么,甚至都没派出锦衣卫调查。
其不做追究的姿态让不少臣子心中略紧,立刻缩回了试探的爪子,安安分分得继续两点一线的生活。
什么酒楼茶社朋友家中一概不去,太容易让人生出误会了,下班一起走走?不不不,大家保持友善的同事关系就行了,私底下还是算了。
一时间,京中官员作风大改,搞得服务性行业的老板们纷纷有些稀奇,这些官老爷是改了性吗?这些日子他们可是请了《三国》的原作者来签售哎,之前不是一个个都预约了吗?怎么都派小厮来啦?
嘘!低调低调,最近大家都缩着尾巴过日子呢!禁娱懂不懂!
然而就在这种见偶像也要偷偷摸摸的氛围中,罪魁祸首木小白倒是大摇大摆领着弟弟走到了大街上,他一手提着一套书,在众人这小孩力气好大啊!的目光注视下跑去让罗老先生签字。
罗贯中一边在书册上落下了【洪武十七年于应天枫落时】的印戳后写下自己的名字,一边悄悄问道:殿下,您不是已经有签名本了吗?
木白指了指他手里的印戳:但是那个没有这个章啊!
作为出版社的幕后boss,木白早早就准备好了各种精装版典藏版让罗贯中签字后放在皇家图书馆里(ps:现在这套书在朱元璋案头),但是人嘛,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收集癖。尤其是印戳这种东西,没有集齐感觉就损失了一个亿有没有!
不过这次活动也是木小白的苦中作乐了。
他被告知升职的时间和群臣差不多,偌大一个皇宫,没有半点真情,也没有人预先告诉他这个消息,木白简直是被逼上梁山的,等他知道的时候已经来不及跑了。
在仪式之后,木白去皇家藏书室里翻找了半天,随后一脸苦大仇深得发现,皇太孙这个职业不光是他所在的春秋时代,在后世也是苦逼度max的身份。其实在大一统王朝,且经汉武帝加工后的儒学成为市场主流之后,太子这个身份和天子一样都成为了比较有保障的职业,比起春秋时期太子不值钱,动不动就被废的情况已经好了许多,但太孙这个职业就惨多了。
毕竟皇帝和太孙之间差了两辈人,除非真的哪个倒霉王朝十年死一个,一般差距都在三四十年之间。
历史上立太孙的机会并不多,总共也就十来个,但这十来人中安安稳稳坐上帝位的一个都没有!!
不是小时候夭折就是被抢了皇位,哪怕坐上帝位的也是三两天就被拽下来了,天哪,这全军覆没的百分百死亡率是怎么回事?
就概率来说,太孙的出局率还要高于太子,这职业未免也太高危了吧!兢兢业业大半辈子当个活靶子,然后就在看到黎明的时候翘辫子,这是什么人间疾苦!
不过木小白没能在这上头纠结很久,作为大明第一个皇太孙,洪武帝给大孙子开启了一个意外惊喜他有了上朝议政的权利,当然,早期肯定还是以旁听为主。
这惊喜谁爱要谁要!反正我不要!
然而,在朱标欣慰又期待的眼神中,天还没亮的大清早,起得比鸡早的木白还是木着脸穿上了特别给皇太孙定制的皮弁服,随后和父亲一起踩着天边的一抹鱼肚白踏入了奉天殿。
此刻洪武帝还没有来,木小白仗着身高优势,有幸观赏到了诸位臣子没有睡醒的一张张大脸,当然,在听到内侍报太子太孙到的时候,他们面上的表情立刻就收拾了起来,一秒变脸成了朝气蓬勃的模样。
朱标的人缘很好,在自文武间穿行而过时,无论左右都有许多人和他问好,连带着第一次上朝的皇太孙也得到了不少问候,更有亲太子一脉的分享了自家喜事,并且热情邀请太子父子到家里来共飨一下。
不知道这些人从哪儿得到了错误讯息,这些人还用家里的各种小动物为由来邀请小皇孙,木白只听了两耳朵,就发现大明建国初的这些臣子们养宠物到底有多猛。
牛马是标配,虎豹不稀奇,家大业大的连大象都能养几头,也不怕被吃穷。考虑到这大象还是洪武帝赐下的,木白真的很担心这位笑得很憨厚的臣子的家底。
路过人群最前时,木白和一双黝黑却透着温润的眼眸对上了,他好奇抬眼,对上了一张线条很是柔和的脸庞。
此人头戴八梁冠,配笼中貂蝉,头顶立笔,身着赤罗衣,正是大明公服打扮,他便是打得北元朝廷闻风丧胆的魏国公徐达。
别看这位上了战场一往无前,在平日里此人性格温和寡言,是武将中少见的平和脾气。
可能也正是因为性格使然,徐达领兵稳扎稳打,是草原上游击部队最讨厌的风格。
但此刻,这位打得草原人就差和老前辈匈奴一样,雕个徐达木像冲着它射箭锻炼胆气的猛将却面色蜡黄,周身都透着股不健康的气息。
让人一眼看出其身体状况一定是出了问题。
太子适时停下了脚步,一脸担忧得看着徐达:少傅身子可还好?若是实在不适,不妨告假好生调养。
谢殿下关心。身领太子少傅一职的徐达拱手作揖。和他的相貌一样,这位大明第一猛将也有着如流水般的和煦嗓音:臣此乃旧疾复发,已经用了汤药,无碍的。
孤观少傅面色着实不佳,朱标微微蹙眉,上下打量徐达,随即一挥手:下朝之后孤让太医去府上给少傅看看,太医院此次聘用了几位苗医,又引入了云南药材,如今其疗效很是不错,少傅既是旧疾,便说明以往的治法无用,不妨试试如今的。
臣谢太子隆恩。徐达闻言不再推辞,满脸感动得躬身作揖,被朱标稳稳扶助,朱标正要再说什么,就听闻内侍禀陛下驾到,于是带着木白快步走到人群最前,躬身以待。
已经磨叽了这么久,太阳也不过是刚刚跃出了地平线,洪武帝的御驾是踩着第一抹朝阳出现在奉天门的。
御门听政这种放在前朝一月一次都能说皇帝勤勉的朝议制度在大明是全年无休,面对面奏议的确可以提高处理效率,也能够帮助逻辑清晰沟通能力高的官员在帝王面前露脸。
在信息来源有限的时代,这样的露面机会对官员来说弥足珍贵。
但对于已经混到高层的官员和参与到朝政的皇室成员来说,这就是折磨了。
洪武以前的寻常朝会一般是七八点开始办公,晚的九点上班也不是没有,但到了洪武帝这儿,大家上班的时间一下子变成了五六点,考虑到交通因素,不少官员凌晨就得起床。
作为朱元璋疼爱的小孙孙,木白不需要和文武大臣一样站在台下,而是可以和父亲一起站在洪武帝御座之后,居高临下得迎接群臣朝拜。
奉天殿前庭,以汉白玉铺就的露天场地上很快跪倒一片,山呼万岁之声借由房屋和围墙精妙设计的扩音直冲云霄。
众卿平身。洪武帝手一抬,开场便关心了几个曾经告过病假的臣子,在谈到徐达的时候,朱标侧跨一步,将今日会派太医去问诊的事情说了,朱元璋顿时满意点头,还宽慰徐达道:如今太医院几个院士医术很是了得,朕听闻他们正在修正药方,以添入效果更佳的云南药。
对了,这次云南还送上了有化瘀之效的三七,天德啊,你身上那个疽疮就是瘀气太重,这药正好能治你的病,还是太子想的周到,是该让他们早些给你看看。
徐达闻言出列,冲着洪武帝的方向恭敬一拜:臣谢陛下隆恩,谢太子关怀。
哎,你就是太多礼了,朱元璋摆摆手,换了一个轻松点的姿势你可是太子的先生,他关心你是应该的行行行,你快站回去,别再谢礼了,这都没完没了了。
躬身到一半的徐达坚持将礼做完,然后恭敬回到了自己的队列,一大早的君臣相得显然让洪武帝心情不错,加上背后又多了一个劳动力(划掉),他更是神采飞扬。
有什么禀奏的,快些出来。
第一个出列的是兵部的一位侍郎,他送上的议题让洪武帝眉毛一挑,嘴角一撇,心情立刻直线下坠:又是这帮子倭人。
是的,木白上朝第一天面对的第一个议题便是关于日本倭寇的问题。
洪武十六年的时候,由于大明曾经派遣使者严重警告过日本的北朝首领,去年一年大明的东部海岸太平了整整一年。但自今年入夏,海岸线便又有些死灰复燃的意思。
根据大臣们的调查,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南朝无力抵抗北朝,南朝皇帝意图向北朝递交投降书,归还三神器,日本即将南北统一。
而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不愿意承认自己失败,也不愿意让日本正统之位灭亡的臣子意图抗战到底。
虽然勇气可嘉,但打仗这种烧钱的事情并不是随便谁想来就能来的,于是他们就只能重新干起了老本行。
以上讯息来自于日本的北朝实际首领足利义满,在察觉到南朝海盗动向的时候,足利义满就已经派出水军狙击。
但日本倭寇机动性太强,这些要钱不要命的人捧着木板就敢下水,而且对于南方海域,北方的势力尚且不够,多少有了点漏网之鱼,生怕在这个关键时刻激怒大明的足利义满立刻写出了书信并且派人送往大明的使馆解释。
考虑到他应该是为此次事件负责的人,所以不能排除这是他自我辩解的可能性。派驻在日本的方克勤是如此评价的。
照他这么说,等到能够一统南北,就能管住这些倭寇了?洪武帝冷哼一声,将足利义满的书信合起来丢到一边:回信,说朕不想再对同样的问题多做纠结,日本如果自己管不好那些人就别管了,别怪朕丑话没说在前头。
这就是著名的勿谓言之不预也吗?
木白的眼睛顿时就亮了,爷爷的这个意思就是要是日本再来几个倭寇大明就出兵?既然出兵的话那他也能跟着一起啊!
木白已经查过资料了,老朱家的皇子们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都会去战场上溜达一下,他马上就要到年龄啦!!
作者有话要说:爷爷:你在想屁吃。
爷爷:关键时候爷爷要自己上场,你就待在家里守着后方。
爷爷:这才是孙子的真正用处昂哈哈哈!!
第127章
着汤和巡视沿海诸城,朱元璋仿佛没有感觉到身后蓦然生出的蠢蠢欲动的气息,也并不知道孙子在打什么歪主意,思考了片刻后吩咐道:让他带着之前那些在洪泽湖演练的水军也动一动,到海上走走,下次再有贼倭入境,也可以去海上练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