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
第79章 琼林宴
琼林宴是历代帝王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宴会,因设在琼林苑中而得名。
琼林宴虽为帝王所赐, 但帝王却不亲临, 只遣朝中重臣作陪。这次被皇帝亲旨主持宴会的是谢太后的嫡亲大哥, 天和帝的舅父,英国公谢渊, 由此可见帝王的重视。
而参加宴会的除了英国公和新科的进士外,还有主持今年会试和殿试的官员,和一些被天和帝要求来作陪的当朝重臣和几位大学士。
琼林宴中,除主持宴会的英国公单列一桌外,便只有今日士子中的魁首, 卫赜有这个荣幸单列一席,可为荣耀至极。
官员们二人一席,而进士中除了榜眼和探花二人一席外,其余的进士皆是四人一席。
而身为这次的编外人员,沈皎表示自己的位置真的很棒,可谓绝妙至极。
她现在处在琼林苑的一处偏僻的假山后,这个位置若不是特意留意, 真的是发现不了, 最起码到现在, 宴会中的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无暇关注这样的地方。
虽然此处偏僻,但却是一个妙地, 别人注意不到她, 但她却可以将琼林苑中所有的画面收入眼底, 其中的话语也能尽入耳中,可以想象,这样的地方一定是特意建造的。
至于建造这样的一处地方,作何用,现在已经不言而喻,只为方便帝王了解琼林宴的所有情况罢了。
她相信,没有她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站着别的人,也如她一般将整个琼林宴尽收眼底。
此时的琼林苑中,各位参宴的人都已入席,由被天和帝派来作陪的官员之一的张博钧宣旨,按照惯例,言明帝王对新科进士的褒奖和鼓励,赐下宴会,并希望其日后效忠朝廷,尽忠为国,造福黎民等话后,宴会才就此开始。
宴会开始后,新科进士们觥筹交错,举起酒杯开始互相寒暄。
大齐的琼林宴历来宽松,规矩并不多,相互熟悉一段时间后,进士所在的宴席上有的已经离席,其中不少开始向着三鼎甲的席上走去,敬起酒来,毕竟他们才是今科的最大赢家,特别是卫赜,已经被不少人围着劝酒。
沈皎看着卫赜从容不迫的应对着现在的场面,很是自如,十杯才喝一杯,却并不会惹人生气,反而和让那些人对其更加亲近和友好,沈皎觉得卫赜绝对是一个双商都很高的人,她觉得她家三哥能有卫赜一半的情商,,她的三嫂就会有着落了。
至于身为榜眼的刘籍和探花颜楠,虽然不如卫赜,但也基本上十杯才喝五杯,对答交谈也都十分有礼。
沈皎知道,这三人的样子,一看就是被家中教养过,参加的宴会太多,已经十分富有经验了。不然,情况就会如今科的二甲传胪冯锐一般,拒绝完后,惹来一些劝酒者的不满。
作为一个从会试倒数便为二甲传胪的传奇般事情的当事人,冯锐所受的嫉妒绝不会比三鼎甲少,甚至更多,所以这劝酒的人快把冯锐包围了。
同样是应对这么多的人,一边是应对自如,一边却是惹人不快,这便是从小接受的环境和教养的不同。冯锐寒门出身,没有世家子弟的手腕和交际能力,在这样的场合很是不能适应。
如此,便是寒门和世家的区别,沈皎知道,无论是一个制度还是一个家族,能传承这么久,便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支撑,而能够支撑家族传承的根本,便是对子弟的教养。
对于这位出身寒门,逆袭成功的黑马,沈皎在天和帝那里看过冯锐的殿试答卷,文笔流畅,虽然因为出身的缘故,对朝局的认知不多,不能总览大局,但却对一地一县的治理很有心得和想法,见解颇深。
沈皎知道,这也是寒门出身赋予其的见解,生活在富贵中的高门子弟,哪里见过农田,哪里知道一县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所谓一得一失,正是如此。不过,这天下的寒门举子千千万万,寒门的贡生亦是多矣,可也只有一个冯锐。
从其的文章中,能感受道其确实心系百姓,对于如何管理一县有着很深的研究,这些绝非一朝一夕所得,绝对是其日月积累,思考才能得到。她相信,冯锐若是成为一任县令,必然会使其任地的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为人拥戴。
天和帝对其颇为欣赏,称赞有加,沈皎知道她的这位皇舅舅一直是为爱才之人,而这位冯锐已经入了他的眼,若无意外,天和帝绝对会对其多加栽培,她相信,冯锐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至于这交际能力,在官场上混个几年,自然会被练出来。
随着宴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新科的进士们也都朝着官员的坐席走去,琼林苑中的气氛尽入了高潮。
无论这会场中的气氛再如何热烈,身居高位的重臣和几位大学士身边一直无人,更不用说英国公身边了。
张博钧看着英国公至今都没有提起这琼林宴中的惯例,便朝着其笑着道,“国公爷,趁着如今的场景,和不考教一番新科进士们的才学,我看不如让卫赜这个状元郎赋诗一首以观其的才学如何?”
按照大齐历来的惯例,琼林宴中都要由状元郎对着这琼林宴赋诗一首,张博钧看着英国公迟迟没有动静,以为他忘记了,眼见着这时间已经不早,便出言提醒道。
英国公听到张博钧的话,很是一愣,作为一个武将,他真的对这琼林宴中的规矩一无所知,他知道,自己被天和帝派来主要是自己身份够高,能压得住下面的重臣,也能表现出帝王对这批新科进士的厚爱和重视。
他以为自己来这就是吃顿饭,反正以他的身份也不会有人来对着他劝酒,却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些规程,这之前没人告诉他啊。
他虽然不懂规矩,但被张博钧这样笑着盯住,瞬间明白了意思,“正是如此,那就请状元郎作上一首。”来之前,天和帝特意嘱咐过他,有什么事情不懂的,便问张博钧,他对于此记得十分清楚。
对于这样约定成俗的事情,每任状元郎都会事先准备好,卫赜也不例外,对着诸人躬身一揖,笑着道,“赜领命,能在此时赋诗一首以侍宴,是赜的荣幸,只是赜诗才不佳,望诸位勿罪。”
说完,便将所作的侍宴诗吟了出来,少年端雅的声音再加上其温润如玉的从容风范,成为了此时众人眼中最为隽美的风景。
卫赜的诗吟完后,本应英国公首先点评,可无奈其对于诗文的鉴赏实在不足,便只是点了点头,装作很是满意的样子,朝着张博钧的方向看去。
这让戎马一生的武将来点评,不是强人所难吗,英国公表示万一说错了,多有损他赫赫战功立下的威名。
这话是谁提出的,当然应该由谁来解决,他还是要名声的,这不能让他英明不保不是?
英国公镇定自若的装作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毫不犹豫的将事甩给了张博钧。
沈皎表示,看到她舅外祖父一副甩锅的样子,无奈的一笑,她的这位长辈真的是越老越像小孩。
同样无奈的还有张博钧,对于这位英国公的情况他也知道,不喜诗文,一个标准的武将,看书也都是兵书,来之前天和帝也是特意叮嘱过他,要照顾着点英国公,他一开始以为天和帝是怕这位老大人喝多了酒,伤及身体,却没有想到这照顾的地方居然是这。
“卫状元这首诗清新俊逸,文采斐然,既言明忠君之意,又符合这琼林宴的景象,当真是一篇佳作。”品评诗文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张博钧说完看向一旁的英国公,“适才听到佳作,一时忍不住先行品评起来,还望国公爷恕罪。”
这既然说都说完了,张博钧表示最后保全老人家的面子什么的,还是可以帮忙实现的。
接受道讯息后,英国公表示很是开心,这是多好的人啊,真是让人感激涕零啊,“这有什么值得怪罪的,爱才爱诗再正常不过,我十分理解。”理解什么的才能说明有共同的爱好,他也是个爱才爱诗之人呀。
对于英国公的这句话,沈皎和张博钧的嘴角一抽,便是连下方一些知道英国公性情的重臣都是一愣,何时这厌文的武将都爱诗了?
不顾众人的想法,英国公笑着对卫赜道,“状元郎的诗词章清丽,清新俊秀,正如张大人点评的一般,实在是一番佳作。”
这样换汤不换药的点评,英国公十分应对自如。
卫赜恭声谢道,“谢国公爷和张大人赞赏。”
这惯例结束后,宴会中的官员们也都开始频繁的和新科进士对话起来,其中以苏弘和许济身边围绕的进士最多。
不同的人围绕在不同的人身边,互相寒暄着,试探着,讨好着,怀着不同的心思接触着不同的人,让这场琼林宴圆满的收场。
结束后,沈皎便转身返回紫宸宫中。
远处从琼林宴中走出的少年,看着其远处的背景,嘴角勾起,温和地笑着。
第80章 亲近
紫宸宫中,天和帝听到宫人回禀外甥女从殿门外走了进来, 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奏疏, 揉了揉眉心, 笑着吩咐着一旁的宫人,“让人传膳吧。”
沈皎听到天和帝的话, 有些皱眉,“皇舅舅还未用膳?这样对身体不好,皇舅舅每日批阅奏疏,辛劳国事,这般繁重, 更应该要每日按时用膳。”
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琼林宴都已经结束,官员和进士们都已经享受完美酒佳肴,吃饱喝足返回家中,而身为帝王的天和帝却在一直劳累的批阅奏折,处理国事。
“皇舅舅,前两日曹御医为您诊脉时可是嘱咐过,您最近脾虚胃弱, 要每日按时用膳, 不然胃部的旧疾又会复发, 如今您这般做,不是让元嘉担心吗?”前几日,曹御医来给天和帝诊脉时, 她正好在场, 对于那些专业术语, 她不是很明白,但这最浅白,最直接的嘱托她记得十分清楚。
这于这胃部的旧疾,她也了解一二,天和帝有胃痛的毛病,如不按时正常的用餐,就会犯病,疼痛难忍,这病乃是常年旧疾,是当初先帝时期,身为太子的天和帝被先帝逼得只能上战场立军功,来保全自己的储君之位时留下的。
当时天和帝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谢家当时也被先帝打压的利害,手中的军权被大大削弱,天和帝被逼上战场后,为了获得军心,让战士们信服,每日所用的饭食都和士兵们一般无二,如此才让将士们渐渐对其有了好感,军心也更加稳固,后来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情况下,接连大败敌军,让将士们对其也更加拥戴,如此,当时身为太子的天和帝就有了最为牢固的一方军队势力,让其的太子之位逐渐稳固起来。
沈皎知道,便是在她的那个时代,都是十人九胃,只是轻重不一而已,更何况这大齐的军人了。便是她的父亲,这胃也不是很好,但是没有天和帝严重。
一个太子,便是再受打压,每日也都是锦衣玉食的,由奢入俭的太快,吃着从没有吃过的粗粮,怎么会不得胃病。
这胃病对按时用餐的要求甚高,如今这么晚的时辰,早已过了饭点多时,而天和帝还未用膳,这让沈皎皱起了眉。
对于这位对自己真心关爱的长辈,她对其也是真心相待的。
天和帝看着外甥女忧心着自己的身体,笑了笑,很是舒心,“朕之前已经用过一碗粥了,元嘉放心好了。”
“朕想着你之前在琼林宴上也用不了几口饭,便想着等你回来,一同用膳,每想到,倒是落了你这一番教训。”天和帝说这话时,眉眼间很是高兴和舒心,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反而似乎有些委屈的意思。
沈皎没有想到,天和帝没有用膳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确实如天和帝所想,她在琼林苑中确实没有吃多少东西,一来是光顾着观察思考,二来桌上的食物都是按照规矩和宴席上的一般无二,但依照她的身体情况,没有几个是她能用的。
所以,她只是吃了几个糕点垫了下,准备回到家中再用,却没想到,天和帝会注意到这些细节,还为了她特意延时用膳的时间,这让她心中很是感动。
“皇舅舅,你待元嘉的用心元嘉知道,正如皇舅舅对元嘉的心一般,元嘉对皇舅舅也是如此。”沈皎对着天和帝很是真诚的说道,“元嘉希望皇舅舅能够身体康健,身无病痛。”
“元对皇舅舅的心,皇舅舅知道。“天和帝看着女孩认真地看着自己,走到其面前,抚摸着女孩的头,“你放心,皇舅舅以后一定按时用膳。”
眼前的女孩能在他说出之前那番话后,不是受宠若惊的谢恩,不再言语,而是继续坚持着变着方向让自己承诺按时用膳,如此,才是元嘉待他的真心。
“不仅要按时,还要好好的用膳,不能只吃几口。”
“好。”对于女孩的得寸进尺,天和帝点了点头,笑得十分开心。
沈皎听后,心中放心了不少,天和帝既然答应了她,就不会食言。这段时间,因为开科取士的事情和朝中的其它政务,让天和帝十分劳累,经常因为忙碌,对于膳食,有时延时,有时吃了几口便不用了,更有的时候甚至直接不用。
现在,有了天和帝的这几句承诺,沈皎心中放心多了。
随着天和帝一起用完膳后,才开始进入今日的正题。
“今日的琼林宴看得如何?”天和帝端起手中的茶杯,抿了一口,看向坐在下面的沈皎,笑着问道。
“琼林宴上很是精彩,赜表哥依照惯例所作的诗词甚为清秀俊逸,是为难得的佳作。”沈皎讲起琼林宴上的经过,朝天和帝俏皮的眨了眨眼,“宴会从始至终其乐融融,新科进士也都感念皇舅舅赐宴的恩德,尽言忠君为国之心。”
天和帝问她琼林宴如何,她便将琼林宴的经过说上一番,很是正确。
对于这样官方的回答,天和帝笑着指了指外甥女,“这几天你倒是学了不少。”这样冠冕堂皇,敷衍了事的话是一些官员的最常用的话,这些天,他的外甥女听了不少,如今都学得如此好,甚至更胜一筹了。
天和帝看着女孩眼里闪过的促狭,笑着道,“别闹了,你知道朕想听什么。”对于女孩学会这样的话,还在他面前说,天和帝一点都不生气。学了这么多天,若连这点话都不会说,那还值得他栽培什么,又如何能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有什么作为。
再者,他的外甥女愿意在他面前说话打趣,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全部的告诉他,这便是对他的依赖和信任,他自然不会生气。
“你若是说不好,朕可是要罚的。”天和帝心情不错,连惩罚的话都像是一种玩笑的打趣。
坐在一旁的沈皎对于天和帝的只是点了点头,不再和天和帝玩笑,开始认真起来。
“今日的琼林宴中,并无超出预想之外的事情发生。新科进士除了按照惯例,多对着三鼎甲劝酒外,更多的是围绕身为座师的苏大人和许大人。”在这个座师有时可以位比父亲的时代,进士们如此行事倒也是最为正常不过。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官员都想争破头成为会试主考官的原因。
“他二人对待这些进士的态度如何?”天和帝问道。
“态度和蔼,对前来敬酒的进士们都温言鼓励几句,没有偏颇,一视同仁。”沈皎回想了一下,“倒有几个进士借着敬酒,想在二位大人面前想或作诗展现自己才学,或想要吹捧几句,不过,都被二位大人不喜的态度吓走了。”这样的明显的讨好,自然一眼就能看出其想要投靠的意思,但却都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天和帝点了点头,眼睛中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选这二人为会试的主考官,就是因为其不是喜欢收拢门生,拉帮结派的人,二人的做法,甚和他的心意。
对于天和帝的心思,沈皎很是清楚,她相信,苏弘和许济也十分清楚。不过这知道是一回事,能守得住心,不为如此大的利益所动,这便是极为难得了。要知道这门生满朝,能带来的利益太过巨大,很少有人不会心动。财帛尚且动人心,何况这不只是财帛,还有名望和权利。
不过,她也相信,只要这二人作出这样的举动,天和帝便会立刻厌恶他们,然后过段时间,等待这二人的便是贬官。
这样的后果,她都知道,更何况苏许二人,但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存在侥幸心里。
所以,这知道是一回事,而做到却是另一回事了。
看着天和帝示意她继续的样子,沈皎接着道,“不同出身的进士们对着相同出身的官员敬酒寒暄。”
天和帝听到这句话后,挑眉问道,“如此何解?”
“元嘉觉得,从现在开始大部分新科进士都已经选出了自己所站的派别,当然,这只是有些背景,或是才能卓绝,能为人所看重的进士。而那些或出身寒门,或才学能力不显,名次靠后的人,他们就只剩下被冷落的份了。”
毕竟这派别争斗,更需要背景,家世和能力。对于三者皆备的人,便是朝中的重臣也多对其拉拢,或是亲切友好。
至于这二者之外的——
“当然,还有如同冯锐一般,不被拉拢的进士。”有些人,如卫赜颜楠,他们从出生开始便已经占了队,而如刘籍这般在书院进学后,为老师重视,因为地域师长的缘故,有了派别也是最正常不过。
琼林宴是历代帝王为新科进士举办的宴会,因设在琼林苑中而得名。
琼林宴虽为帝王所赐, 但帝王却不亲临, 只遣朝中重臣作陪。这次被皇帝亲旨主持宴会的是谢太后的嫡亲大哥, 天和帝的舅父,英国公谢渊, 由此可见帝王的重视。
而参加宴会的除了英国公和新科的进士外,还有主持今年会试和殿试的官员,和一些被天和帝要求来作陪的当朝重臣和几位大学士。
琼林宴中,除主持宴会的英国公单列一桌外,便只有今日士子中的魁首, 卫赜有这个荣幸单列一席,可为荣耀至极。
官员们二人一席,而进士中除了榜眼和探花二人一席外,其余的进士皆是四人一席。
而身为这次的编外人员,沈皎表示自己的位置真的很棒,可谓绝妙至极。
她现在处在琼林苑的一处偏僻的假山后,这个位置若不是特意留意, 真的是发现不了, 最起码到现在, 宴会中的人都忙着各自的事情,无暇关注这样的地方。
虽然此处偏僻,但却是一个妙地, 别人注意不到她, 但她却可以将琼林苑中所有的画面收入眼底, 其中的话语也能尽入耳中,可以想象,这样的地方一定是特意建造的。
至于建造这样的一处地方,作何用,现在已经不言而喻,只为方便帝王了解琼林宴的所有情况罢了。
她相信,没有她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站着别的人,也如她一般将整个琼林宴尽收眼底。
此时的琼林苑中,各位参宴的人都已入席,由被天和帝派来作陪的官员之一的张博钧宣旨,按照惯例,言明帝王对新科进士的褒奖和鼓励,赐下宴会,并希望其日后效忠朝廷,尽忠为国,造福黎民等话后,宴会才就此开始。
宴会开始后,新科进士们觥筹交错,举起酒杯开始互相寒暄。
大齐的琼林宴历来宽松,规矩并不多,相互熟悉一段时间后,进士所在的宴席上有的已经离席,其中不少开始向着三鼎甲的席上走去,敬起酒来,毕竟他们才是今科的最大赢家,特别是卫赜,已经被不少人围着劝酒。
沈皎看着卫赜从容不迫的应对着现在的场面,很是自如,十杯才喝一杯,却并不会惹人生气,反而和让那些人对其更加亲近和友好,沈皎觉得卫赜绝对是一个双商都很高的人,她觉得她家三哥能有卫赜一半的情商,,她的三嫂就会有着落了。
至于身为榜眼的刘籍和探花颜楠,虽然不如卫赜,但也基本上十杯才喝五杯,对答交谈也都十分有礼。
沈皎知道,这三人的样子,一看就是被家中教养过,参加的宴会太多,已经十分富有经验了。不然,情况就会如今科的二甲传胪冯锐一般,拒绝完后,惹来一些劝酒者的不满。
作为一个从会试倒数便为二甲传胪的传奇般事情的当事人,冯锐所受的嫉妒绝不会比三鼎甲少,甚至更多,所以这劝酒的人快把冯锐包围了。
同样是应对这么多的人,一边是应对自如,一边却是惹人不快,这便是从小接受的环境和教养的不同。冯锐寒门出身,没有世家子弟的手腕和交际能力,在这样的场合很是不能适应。
如此,便是寒门和世家的区别,沈皎知道,无论是一个制度还是一个家族,能传承这么久,便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支撑,而能够支撑家族传承的根本,便是对子弟的教养。
对于这位出身寒门,逆袭成功的黑马,沈皎在天和帝那里看过冯锐的殿试答卷,文笔流畅,虽然因为出身的缘故,对朝局的认知不多,不能总览大局,但却对一地一县的治理很有心得和想法,见解颇深。
沈皎知道,这也是寒门出身赋予其的见解,生活在富贵中的高门子弟,哪里见过农田,哪里知道一县的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所谓一得一失,正是如此。不过,这天下的寒门举子千千万万,寒门的贡生亦是多矣,可也只有一个冯锐。
从其的文章中,能感受道其确实心系百姓,对于如何管理一县有着很深的研究,这些绝非一朝一夕所得,绝对是其日月积累,思考才能得到。她相信,冯锐若是成为一任县令,必然会使其任地的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为人拥戴。
天和帝对其颇为欣赏,称赞有加,沈皎知道她的这位皇舅舅一直是为爱才之人,而这位冯锐已经入了他的眼,若无意外,天和帝绝对会对其多加栽培,她相信,冯锐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至于这交际能力,在官场上混个几年,自然会被练出来。
随着宴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新科的进士们也都朝着官员的坐席走去,琼林苑中的气氛尽入了高潮。
无论这会场中的气氛再如何热烈,身居高位的重臣和几位大学士身边一直无人,更不用说英国公身边了。
张博钧看着英国公至今都没有提起这琼林宴中的惯例,便朝着其笑着道,“国公爷,趁着如今的场景,和不考教一番新科进士们的才学,我看不如让卫赜这个状元郎赋诗一首以观其的才学如何?”
按照大齐历来的惯例,琼林宴中都要由状元郎对着这琼林宴赋诗一首,张博钧看着英国公迟迟没有动静,以为他忘记了,眼见着这时间已经不早,便出言提醒道。
英国公听到张博钧的话,很是一愣,作为一个武将,他真的对这琼林宴中的规矩一无所知,他知道,自己被天和帝派来主要是自己身份够高,能压得住下面的重臣,也能表现出帝王对这批新科进士的厚爱和重视。
他以为自己来这就是吃顿饭,反正以他的身份也不会有人来对着他劝酒,却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些规程,这之前没人告诉他啊。
他虽然不懂规矩,但被张博钧这样笑着盯住,瞬间明白了意思,“正是如此,那就请状元郎作上一首。”来之前,天和帝特意嘱咐过他,有什么事情不懂的,便问张博钧,他对于此记得十分清楚。
对于这样约定成俗的事情,每任状元郎都会事先准备好,卫赜也不例外,对着诸人躬身一揖,笑着道,“赜领命,能在此时赋诗一首以侍宴,是赜的荣幸,只是赜诗才不佳,望诸位勿罪。”
说完,便将所作的侍宴诗吟了出来,少年端雅的声音再加上其温润如玉的从容风范,成为了此时众人眼中最为隽美的风景。
卫赜的诗吟完后,本应英国公首先点评,可无奈其对于诗文的鉴赏实在不足,便只是点了点头,装作很是满意的样子,朝着张博钧的方向看去。
这让戎马一生的武将来点评,不是强人所难吗,英国公表示万一说错了,多有损他赫赫战功立下的威名。
这话是谁提出的,当然应该由谁来解决,他还是要名声的,这不能让他英明不保不是?
英国公镇定自若的装作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毫不犹豫的将事甩给了张博钧。
沈皎表示,看到她舅外祖父一副甩锅的样子,无奈的一笑,她的这位长辈真的是越老越像小孩。
同样无奈的还有张博钧,对于这位英国公的情况他也知道,不喜诗文,一个标准的武将,看书也都是兵书,来之前天和帝也是特意叮嘱过他,要照顾着点英国公,他一开始以为天和帝是怕这位老大人喝多了酒,伤及身体,却没有想到这照顾的地方居然是这。
“卫状元这首诗清新俊逸,文采斐然,既言明忠君之意,又符合这琼林宴的景象,当真是一篇佳作。”品评诗文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情,张博钧说完看向一旁的英国公,“适才听到佳作,一时忍不住先行品评起来,还望国公爷恕罪。”
这既然说都说完了,张博钧表示最后保全老人家的面子什么的,还是可以帮忙实现的。
接受道讯息后,英国公表示很是开心,这是多好的人啊,真是让人感激涕零啊,“这有什么值得怪罪的,爱才爱诗再正常不过,我十分理解。”理解什么的才能说明有共同的爱好,他也是个爱才爱诗之人呀。
对于英国公的这句话,沈皎和张博钧的嘴角一抽,便是连下方一些知道英国公性情的重臣都是一愣,何时这厌文的武将都爱诗了?
不顾众人的想法,英国公笑着对卫赜道,“状元郎的诗词章清丽,清新俊秀,正如张大人点评的一般,实在是一番佳作。”
这样换汤不换药的点评,英国公十分应对自如。
卫赜恭声谢道,“谢国公爷和张大人赞赏。”
这惯例结束后,宴会中的官员们也都开始频繁的和新科进士对话起来,其中以苏弘和许济身边围绕的进士最多。
不同的人围绕在不同的人身边,互相寒暄着,试探着,讨好着,怀着不同的心思接触着不同的人,让这场琼林宴圆满的收场。
结束后,沈皎便转身返回紫宸宫中。
远处从琼林宴中走出的少年,看着其远处的背景,嘴角勾起,温和地笑着。
第80章 亲近
紫宸宫中,天和帝听到宫人回禀外甥女从殿门外走了进来, 放下手中正在批阅的奏疏, 揉了揉眉心, 笑着吩咐着一旁的宫人,“让人传膳吧。”
沈皎听到天和帝的话, 有些皱眉,“皇舅舅还未用膳?这样对身体不好,皇舅舅每日批阅奏疏,辛劳国事,这般繁重, 更应该要每日按时用膳。”
持续了这么长时间的琼林宴都已经结束,官员和进士们都已经享受完美酒佳肴,吃饱喝足返回家中,而身为帝王的天和帝却在一直劳累的批阅奏折,处理国事。
“皇舅舅,前两日曹御医为您诊脉时可是嘱咐过,您最近脾虚胃弱, 要每日按时用膳, 不然胃部的旧疾又会复发, 如今您这般做,不是让元嘉担心吗?”前几日,曹御医来给天和帝诊脉时, 她正好在场, 对于那些专业术语, 她不是很明白,但这最浅白,最直接的嘱托她记得十分清楚。
这于这胃部的旧疾,她也了解一二,天和帝有胃痛的毛病,如不按时正常的用餐,就会犯病,疼痛难忍,这病乃是常年旧疾,是当初先帝时期,身为太子的天和帝被先帝逼得只能上战场立军功,来保全自己的储君之位时留下的。
当时天和帝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谢家当时也被先帝打压的利害,手中的军权被大大削弱,天和帝被逼上战场后,为了获得军心,让战士们信服,每日所用的饭食都和士兵们一般无二,如此才让将士们渐渐对其有了好感,军心也更加稳固,后来几乎不可能胜利的情况下,接连大败敌军,让将士们对其也更加拥戴,如此,当时身为太子的天和帝就有了最为牢固的一方军队势力,让其的太子之位逐渐稳固起来。
沈皎知道,便是在她的那个时代,都是十人九胃,只是轻重不一而已,更何况这大齐的军人了。便是她的父亲,这胃也不是很好,但是没有天和帝严重。
一个太子,便是再受打压,每日也都是锦衣玉食的,由奢入俭的太快,吃着从没有吃过的粗粮,怎么会不得胃病。
这胃病对按时用餐的要求甚高,如今这么晚的时辰,早已过了饭点多时,而天和帝还未用膳,这让沈皎皱起了眉。
对于这位对自己真心关爱的长辈,她对其也是真心相待的。
天和帝看着外甥女忧心着自己的身体,笑了笑,很是舒心,“朕之前已经用过一碗粥了,元嘉放心好了。”
“朕想着你之前在琼林宴上也用不了几口饭,便想着等你回来,一同用膳,每想到,倒是落了你这一番教训。”天和帝说这话时,眉眼间很是高兴和舒心,没有半点责怪的意思,反而似乎有些委屈的意思。
沈皎没有想到,天和帝没有用膳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确实如天和帝所想,她在琼林苑中确实没有吃多少东西,一来是光顾着观察思考,二来桌上的食物都是按照规矩和宴席上的一般无二,但依照她的身体情况,没有几个是她能用的。
所以,她只是吃了几个糕点垫了下,准备回到家中再用,却没想到,天和帝会注意到这些细节,还为了她特意延时用膳的时间,这让她心中很是感动。
“皇舅舅,你待元嘉的用心元嘉知道,正如皇舅舅对元嘉的心一般,元嘉对皇舅舅也是如此。”沈皎对着天和帝很是真诚的说道,“元嘉希望皇舅舅能够身体康健,身无病痛。”
“元对皇舅舅的心,皇舅舅知道。“天和帝看着女孩认真地看着自己,走到其面前,抚摸着女孩的头,“你放心,皇舅舅以后一定按时用膳。”
眼前的女孩能在他说出之前那番话后,不是受宠若惊的谢恩,不再言语,而是继续坚持着变着方向让自己承诺按时用膳,如此,才是元嘉待他的真心。
“不仅要按时,还要好好的用膳,不能只吃几口。”
“好。”对于女孩的得寸进尺,天和帝点了点头,笑得十分开心。
沈皎听后,心中放心了不少,天和帝既然答应了她,就不会食言。这段时间,因为开科取士的事情和朝中的其它政务,让天和帝十分劳累,经常因为忙碌,对于膳食,有时延时,有时吃了几口便不用了,更有的时候甚至直接不用。
现在,有了天和帝的这几句承诺,沈皎心中放心多了。
随着天和帝一起用完膳后,才开始进入今日的正题。
“今日的琼林宴看得如何?”天和帝端起手中的茶杯,抿了一口,看向坐在下面的沈皎,笑着问道。
“琼林宴上很是精彩,赜表哥依照惯例所作的诗词甚为清秀俊逸,是为难得的佳作。”沈皎讲起琼林宴上的经过,朝天和帝俏皮的眨了眨眼,“宴会从始至终其乐融融,新科进士也都感念皇舅舅赐宴的恩德,尽言忠君为国之心。”
天和帝问她琼林宴如何,她便将琼林宴的经过说上一番,很是正确。
对于这样官方的回答,天和帝笑着指了指外甥女,“这几天你倒是学了不少。”这样冠冕堂皇,敷衍了事的话是一些官员的最常用的话,这些天,他的外甥女听了不少,如今都学得如此好,甚至更胜一筹了。
天和帝看着女孩眼里闪过的促狭,笑着道,“别闹了,你知道朕想听什么。”对于女孩学会这样的话,还在他面前说,天和帝一点都不生气。学了这么多天,若连这点话都不会说,那还值得他栽培什么,又如何能在风云诡谲的朝堂上有什么作为。
再者,他的外甥女愿意在他面前说话打趣,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全部的告诉他,这便是对他的依赖和信任,他自然不会生气。
“你若是说不好,朕可是要罚的。”天和帝心情不错,连惩罚的话都像是一种玩笑的打趣。
坐在一旁的沈皎对于天和帝的只是点了点头,不再和天和帝玩笑,开始认真起来。
“今日的琼林宴中,并无超出预想之外的事情发生。新科进士除了按照惯例,多对着三鼎甲劝酒外,更多的是围绕身为座师的苏大人和许大人。”在这个座师有时可以位比父亲的时代,进士们如此行事倒也是最为正常不过。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官员都想争破头成为会试主考官的原因。
“他二人对待这些进士的态度如何?”天和帝问道。
“态度和蔼,对前来敬酒的进士们都温言鼓励几句,没有偏颇,一视同仁。”沈皎回想了一下,“倒有几个进士借着敬酒,想在二位大人面前想或作诗展现自己才学,或想要吹捧几句,不过,都被二位大人不喜的态度吓走了。”这样的明显的讨好,自然一眼就能看出其想要投靠的意思,但却都被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天和帝点了点头,眼睛中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他选这二人为会试的主考官,就是因为其不是喜欢收拢门生,拉帮结派的人,二人的做法,甚和他的心意。
对于天和帝的心思,沈皎很是清楚,她相信,苏弘和许济也十分清楚。不过这知道是一回事,能守得住心,不为如此大的利益所动,这便是极为难得了。要知道这门生满朝,能带来的利益太过巨大,很少有人不会心动。财帛尚且动人心,何况这不只是财帛,还有名望和权利。
不过,她也相信,只要这二人作出这样的举动,天和帝便会立刻厌恶他们,然后过段时间,等待这二人的便是贬官。
这样的后果,她都知道,更何况苏许二人,但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存在侥幸心里。
所以,这知道是一回事,而做到却是另一回事了。
看着天和帝示意她继续的样子,沈皎接着道,“不同出身的进士们对着相同出身的官员敬酒寒暄。”
天和帝听到这句话后,挑眉问道,“如此何解?”
“元嘉觉得,从现在开始大部分新科进士都已经选出了自己所站的派别,当然,这只是有些背景,或是才能卓绝,能为人所看重的进士。而那些或出身寒门,或才学能力不显,名次靠后的人,他们就只剩下被冷落的份了。”
毕竟这派别争斗,更需要背景,家世和能力。对于三者皆备的人,便是朝中的重臣也多对其拉拢,或是亲切友好。
至于这二者之外的——
“当然,还有如同冯锐一般,不被拉拢的进士。”有些人,如卫赜颜楠,他们从出生开始便已经占了队,而如刘籍这般在书院进学后,为老师重视,因为地域师长的缘故,有了派别也是最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