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女仵作 第17节
  池瑛瞧着,心中松了口气,嘴上却还是不含糊,接着说道起来。
  “小弟听亡者之言,秉持忠正之法,一日之间,便破了十年前的悬案,普天之下,除了祖父,哪里还有第三人能够做到?这让贵人瞧见了我池家之能力。”
  “前辈有错,后辈改之,这并非是自揭其短,而是说明我们池家家风清正,人品端方。仵作之人,最重要的除了本事,还得正直,这样的验尸结果,方才令人信服。”
  “这让贵人瞧见了我池家之风骨。”
  “再则……”
  池瑛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池庭打断了,“照你这么说,我还应该感谢池时在我升迁之时,翻出十年之前的旧事么?”
  池瑛点了点头,“二伯还请耐心听我把话说完,要是侄儿的话没有道理,您再惩罚……不对,祖父再惩罚小弟便是。”
  他说着,又看向了池老太爷,“再则,这事儿往小里说,是小弟落了二伯的脸面,往大里说,那便是我们池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让贵人瞧见了我池家之起势。”
  “贵人们对此时留了印象,就算不会即刻嘉奖,他日京城中,一旦出现大案要案,头一个想起的是谁?定是我们永州池氏了。”
  池瑛说完,又扭头看向了池庭。
  “二伯之前说得没有错,你的确应该感谢我小弟才是。”
  他这话一出,满堂又是一片寂静。
  就连池时,都好奇地竖起了耳朵。
  二伯池庭不得升官,搞不好还要降职,若不是打不过她,他怕不是早就跳起来打她的膝盖了。
  “说一句关起门来的话,二伯能有今日,多亏了那林森提携,尤其是今年升迁之事……那林森杀人,有恃无恐,将死者摆在庙中,叫人祭拜,十分疯魔,这种事,绝对不是唯独的一桩。”
  “他这十年,从一个小县令,到了礼部侍郎,眼瞅着礼部尚书就要荣退,他是晋升的热门人选。年纪轻轻占据高位,京城里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他。”
  “便是没有张梅案,林森做的恶事败露,那也是迟早的。到时候清算起来,二伯可如何脱身?池家可如何脱身?这案子,得亏是小弟捅出来的,主动权在我们手中。”
  “不然的话,但凡说上一句,当年的仵作同林森沆瀣一气……”
  一瞧池庭白了脸,池瑛趁胜追击,说道:“现在正好,二伯尚未去京城,同那林森密切关联,咱们远在永州,抽身尚且来得及。”
  第三十章 蛰伏游离
  池老太爷整个人完全冷静了下来。
  他皱了皱眉头,下手顺了顺自己的山羊胡子,目光炯炯地看盯住了池瑛:“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池瑛不慌不忙地对着池老太爷又行了个礼,“孙儿本不知晓此事,还是培明先生急寻我,点拨一二,孙儿方才匆匆地赶了回来。”
  池老太爷略带失望地收回了视线,池二伯则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培明先生乃是当世大儒,你当跟着他好好进学,来年春闱,也去京城里见识见识”,他说着,神色凝重地看了一眼池二伯,“你随我来。”
  却是瞪了一眼池时,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
  大房远在京城,二房常年在永州,这回只有池庭一人匆匆回来了,至于池时的父亲池祝,他压根儿就没有来,算算这个时辰,也不知道到哪里摸鱼去了。
  池家几乎没有旁支,女眷不得入祠堂,在这里站着的,只有三房同四房的人。
  三伯池闵乃是池老太太嫡出的,他生得斯斯文文的,总是低着头,不怎么说话;四伯池海,他母亲曹氏,是老太太的陪嫁丫鬟。
  见池老爷子走了,这两房的人,一言不发的随着去了。
  很快祠堂里便只剩下池瑛同池时二人。
  池瑛松了一口气,使劲的揉了揉池时的脑袋,“这事儿就算过去了。祖父要为二伯前程烦忧,顾不上你了。小九可真厉害,这才几日,破了两个大案。”
  池时耳根微红,“也没有很厉害。”
  池瑛见状,爽朗的笑了起来。
  “走罢,你在祠堂过了一夜,先回去沐浴更衣,我先去同阿娘报个平安,省得她担心。你不用着急,我今日不回书院去。先生说我可以上京了。”
  “我来得太急,留了久安在书院里给我收拾行李。”
  久安是他的书童,同池时的久乐,都是姚氏精挑细选的人。
  池时点了点头,她身上都是香味儿,还沾了些吃食的气味,早就让她百爪挠心,恨不得跳进浴桶里,刷上几遍了。
  ……
  姚氏的院子,在池家内院的北面,离正院颇远,十分的僻静。
  池瑛一进门,便端起桌面上的茶缸,咕噜噜的灌下去了一大口,姚氏递给他一方帕子,让他擦了擦汗,朝着门口的那方鱼塘看了看,眉头轻蹙。
  “但凡你阿爹能管点人事,我儿也不必急吼吼地赶回来了。”
  池瑛解了渴,脸上因为着急泛起的红晕,终于消失了些,他从怀中掏出了一沓纸,递给了姚氏,“昨儿个祖父他们出了城,我方才收到消息,骑着马就追过来了,还好没有迟。”
  “阿时性子单纯,直来直往惯了。平日里也就罢了,这回影响了二伯,祖父是当真动了怒,将他最爱的那方砚台,都砸了。我怕小九要吃亏。”
  “三舅从京城回来了,阿时想买的一条街,没有买着。皇城脚下,随便一个铺子,后头的人也是不能惹的。三舅看着,拿了一些,都零零落落的,不算很好。”
  “倒是恰好有家人告老还乡,卖了宅院,三舅便自作主张的拿下来了,离池家老宅有些远。”
  池瑛说着,抓起桌上的糕点,便吃了起来。
  他因为赶路,水都没有来得及喝上一口,先前紧张还不觉得,这会儿简直是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姚氏皱着眉头,随意地翻看了一下那些房契,“你祖父祖母,这心眼都偏到天际去了。这些东西,你知我知便是。大房的砚哥儿,说了国公府家的嫡小姐。”
  “年底就要下聘,你祖母九成九,要借着给砚哥儿的婚事上京去。砚哥儿是大房幼子,在京城之中,也颇有才名。瑛儿你同他同年春闱,难免会被人拿在一起做比较。”
  姚氏说着,将桌山的点心碟子拖开了些,“你别用多了,我已经吩咐厨上做你爱吃的醋鱼了。一会儿就有得吃。我见不得时儿受苦,若去了祠堂门口,定是要闯进去护犊子。”
  “便让王妈妈替我盯着,你做得很好。你祖母偏心大房,祖父心疼二房。三房四房自甘平庸,像隐形人似的。”
  “原本我也想同他们一般,不做声就罢了”,姚氏说着,挺直了胸膛,“可谁想到,我姚毓敏没有嫁个好夫君,倒是生了两个出息的好孩子。”
  她说着,看向了池瑛,“钱帛动人心,只要我姚家还是永州豪富,我们五房,就做不了那隐形人。先前我已经压着时儿很久,怕她名气大了,日后不好脱身。”
  “可这回她在楚王跟前过了眼,这祐海藏不了她多久了。”
  “还有瑛儿你,你懂得藏拙,目光远大,培明先生把你教得很好,阿娘真的很高兴。”
  “池家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我们志不在此。”
  姚氏哪里不明白,培明先生不理庶务,怎么会对池家的事情,过多指点。池瑛这般说,就是不想卷入大房同二房的争斗之中。有那起子功夫,不如多温几本书。
  池瑛认真点了点头,深表认同。
  姚氏见他紧张的样子,眼眶一红,突然又笑了起来,“以前我在闺中的时候,几个好姐妹都说我,像个面人似的。何曾想得,形势逼人,阿娘我现在比她们都强。”
  池瑛手紧了紧,“阿娘,小九她……都怪我,若是我当时能不害怕……小九就不必……”
  姚氏伸出手来,轻轻的摸了摸池瑛的头,虽然他已经比她高出一个头来,沉稳得很,可在她心中,跟池时没有什么区别。
  “当年你也不过是个小孩儿,同你没有什么关系。时儿很喜欢当仵作,做小娘子在内宅里蹉跎一生,也没什么好的。倒不如,让她痛痛快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阿娘没有什么本事,只会赚点银子;日后你这个做哥哥的,才是她真正的靠山。”
  商人地位低下,饶是她已经给池时置办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产业。可有钱无权,就只是镜花水月一场。
  池瑛重重地点了点头,“阿娘放心,大梁朝堂,必有我池瑛的一席之地。他日小九想做阿弟做阿弟,想做阿妹做阿妹。便是想要纳男妾,我也会……”
  他的慷慨陈词还没说完,便被姚氏黑着脸打断了,“倒也不必!”
  池瑛什么都好,就是一遇到池时,便像醉了酒似的不着四六,昏了头。
  第三十一章 转战零陵
  池时到姚氏院子里的时候,王妈妈已经将席面摆上了。
  紫苏爆鳝鱼,糖醋鱼,腊肉肘子炖油豆腐,炒合菜,粉蒸莲藕……姚氏不讲虚的,只叫人捡了兄妹二人喜好的菜色,铺满了一桌子。
  池时吸了吸鼻子,袍子一撩,刚坐了下来,便见两双筷子,朝着她的碗中夹了菜来。
  “哥哥,阿娘,我生了手。我什么时候亏待过自己个?”
  她说着,给池瑛夹了块糖醋鱼,又给姚氏夹了藕。
  自打池瑛中了举之后,便去了永州城读书,本来池祝没有个官职,也没有营生,她就想着举家搬去永州城里头住,靠娘家也亲近一些。
  可池老太太不许,拘着她们在跟前伺候。
  上一次一家子一道儿用饭,还是中秋的时候了。
  姚氏想着,整个人都柔软了起来,“可不是,瑛儿可还记得,那一年你二伯腿折了,你阿爷也生了好大的气,非把时儿关在书房里,叫她给人抄经祈福……”
  池瑛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当然记得,结果小九半个字都没有写,倒是把祖父的半根老参给吃了。当时祖父急得,就差去抠她的嗓子眼了!
  小九当即就说……”
  池瑛说着,面色一板,学了池时说话时面无表情,语调毫无起伏的样子,“祖父想要,拿个夜壶来,我还给你!”
  他说着,同姚氏对视了一眼,都哈哈的笑了起来。
  池时颇为无语,都是多少年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亏得他们还记得,年年在一起的时候,都要拿出来说,笑得像是头一回听说一样。
  “祖父开始派人过来,说会把四哥叫回来替我,叫我去零陵做仵作。”
  姚氏一愣,“怎么回事?零陵挨着州府,远比祐海要繁华得多,且若是办了什么大案,知州都看在眼中。池冕也不知道走了谁的门路,方才得了这个好差事。还没有上任,就叫二房的池四抢去了。”
  池老爷子偏心二房,惯常不喜欢池时这牛脾气,没有道理,把她弄去自己个眼皮子底下,气死自己。
  池瑛皱了皱眉头,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恍然大悟。
  他压低了声音,同池时凑近了些,解释道:“原来零陵的事情,并非是空穴来风。我那同窗薛亦便是零陵人,前些日子他探亲归来。说零陵最近出了件怪事。”
  池时一听,眼睛都亮了,“什么怪事?可是有人死了?”
  池瑛点了点头,“说是在短短一个月内,有六个人,都死于非命。零陵在州府边上,有州军镇守,向来十分太平。”
  “那里的仵作姓赵,已经年近花甲,在县衙待了三十年有余。左右无事发生,历来的县令都十分给他体面,默认他是要在任上颐养天年了。”
  “可就在半个月前,赵仵作突然生了大病。怕不是因为这个,池冕才寻人补了缺。”
  池时皱了皱眉头,“一个月死六个人,这么大的事情,祐海半点风声都没有听到。”
  池瑛见他停了筷子,又端了碗,给他舀了一碗热汤,“现在天凉了,你在祠堂里过夜,虽然垫了褥子,但亦是容易沾染寒气,多喝些汤。案子就在那里,跑也跑不了。”
  这汤里放了好些姜,一看就是姚氏特意叮嘱过了的。